關于對我國中職教育理念的探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升。加之生活上的優越條件和過分安逸呵護的環境,滋生了孩子的嬌生慣養;家長的溺愛、缺少理性的教育也是養成學生不良品德和習慣的溫床,直接影響著學生性格的完善,在學生的成長和學習道路上,設置了一道無形的屏障。針對存在的這些弊端,我們大膽進行了教育教學的創新、探索和實踐。
一、創新背景概述教學研究的結果發現,直接影響中小學適應學習的各種因素,諸如知識經驗水平、智商、學習環境、學習條件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等并非主要因素。其突出因素是學生缺乏持久的學習熱情、堅韌的學習毅力和模糊的學習動機。在教學實踐中,當前中小學普遍存在著低效教學和學生厭學的現象,溯本求源,不僅存在于教學方法的選擇,還應包括全方位的思索和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因此,學生學習的動力因素和對教學的調節、創新也就成為我們探究的必然。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認為,“外因是條件,內因是動力”。因此,教育只有通過挖掘學生內心的因素才起作用。學生在接受外部影響的同時,主動挖掘自身的內在潛力,促進以創新為核心的全方位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不斷增強自身的因素和動力。事實上,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需要經過學生主體內部精神產生的內化作用,當學生內化自身的需求后,切實內化為對于知識的渴求,成為受教育者成長的營養。然而學生主動接受教育的心理狀況,雖然取決于自身的內在因素和動力,但教師的觸發、引導、培養的外部作用,正是促使內在因素發展的重要手段。鑒于上述分析,針對學校實際,調整教學策略已勢在必行。這就是根據我們特有的現象和現代學生的思想習性,整合教學資源,實施學生體、智兩開發的策略,必須在“動”和“靜”這兩個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二、創新實踐的內容與做法文武結合、動靜相濟,早在1994年,由清泉武校提出的,針對活潑有余、靜心不足的學生現象,因而萌芽了“以文為體、武為文用”的教學實施計劃。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豐富內容,不斷完善過程。經過多年的實踐,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可操作性,效果顯現的教學結構模式。動的合理,靜則投入。所謂“動”是針對教學對象的“生性好動”,有課堂以外的“實踐活動”,還有以習武為樂的“武術運動”,更有靜中有動,學思結合、師生互動等等。所謂“靜”相對而言之,涵蓋課堂文化教學。它需要集中精力靜心思考來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動”與“靜”是辯證的矛盾統一體,由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規律來決定動與靜的搭配,只動不靜,難于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學生的思想難以集中,乃至造成放蕩不羈的散漫現象。只求靜而缺乏活動,容易疲勞和壓抑,最終造成精力不集中,必然會影響學習效果。把“動”與“靜”穿插、揉合,進行有機的匹配和結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宜”,這就是我們所研究和實踐的初衷。
首先,在課務安排上,做到動靜統籌,動靜協調。根據清泉武校的特點,以武取動、以文制動,交叉排課。在文化學習之余,穿插習武健身,使文化與武術交替進行,智力與體力并舉,相得益彰。同時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和個性,在確定專業上各取所長,對好動、喜動、多動者,引導到不同的專業上來,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喜愛、個性、潛能得到充分的張揚和發揮。本著“動”的有度,“靜”之有效的原則,開發“動“的校本課程,發揮學校特有的“武術”資源,在發掘健康和發展學校優秀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積極創新,作為學生強身健體的品牌,具有獨特的魅力。讓學生在“動”中得到“發泄”,為促進課堂教育效果打下“靜”心“靜”神的基礎,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開發,使學文(靜)、習武(動)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引入“動“的因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才智,提高學習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有意義問題的設計者,并創造性地運用提問的技巧,引導學生開展積極地討論。學生是討論的主角,加之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使學生的心“動”起來?;钴S的思維,積極的參與、豐富的表達,把對問題的看法毫不掩飾地“公布與眾”。這樣才能把單一的教學變成多邊的互動,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潛在智力開發和教師的教育功能。
第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是經過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實踐,以及為人師表的行為,才能影響和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機械的重復、頻繁的說教、將會導致學生的情緒厭倦和逆反心理。靜中寓動、動后求靜、交替循環更貼近和符合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也是“動靜相濟”的完美形式。我們始終遵循和探索學生的細微心理變化,在不同的時間段都有“動”與“靜”完美的結合,循環輪流、不拘一格。清泉學校每月都要為學生舉辦慶祝生日集體活動。歡快、娛樂、熱烈的氣氛,讓學生深深體會到了學校勝似家庭的親情和溫暖。清泉學校設置了十多個興趣活動小組,使有特長的學生能夠在自己喜愛的項目中展示才華,體驗那份成功的快樂。學校的文藝舞臺為學生們提供了展示各種才藝的機會,唱歌、舞蹈、小品、相聲等都成了同學們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與此同時,學校還專門成立了電影放影隊,每周為學生定期播放愛國主義影片,這不僅吸引了全體學生,又讓學生受到一次次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校園文明監督崗是使每個都有機會成為監督員的光榮舞臺,值日班長和值日寢室長的輪流擔任,為每位學生能在不同的崗位上施展才華提供了成長的平臺,同時集體主義的責任心、團隊精神也得到了加強。深厚的文化底蘊像涓涓的細流,“靜靜”地滋潤著全體學生心田,感染著學生向文明、高雅、健康、規范的方向發展,促使“動”則有格,“行”之規范,起著循序漸進,促進成長之功效。由學生主辦的“太湖之聲”廣播站,天天閃爍著學生的文明之光,宣傳窗廊成為激勵、鼓舞學生的陣地?;▓@式的校園,宮殿式的建筑風格,濃厚的學習氛圍,彈奏著“動靜搭配”的育人凱歌。
三、創新取得的成效適應和發展是人生兩大基本生存能力。適應是個人通過不斷努力做出的身心調整,是現實生活中維持一種良好有效的生存狀態的過程。發展是指集體的才能和品質,隨著時間的推移所發生的積極變化。而“動靜相濟”的教育創新模式,正是促使人的適應和發展能力產生的重要因素。
首先,“動靜相濟”能激越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持續、穩定的發展。由于搭配合理,動靜互調,張馳結合,發揮了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影響著持久性及學練的有效性,使學習走上了良性循環之路。
其次,學生的“個性教育”“特色教育”能夠得到充分的張揚,并各有側重。從歷史淵源來看,“學生中心論”是現代意義上的復興,動靜的科學教學匹配,是把人本主義教育與創新教育進行有機整合的先決條件。這是現代教育對學生發展的主導作用,通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應而得到真正發揮,這無疑是現代教學成功的土壤和條件。
第三,真正體現清泉教育的是“以文為主,武為特色”,充分發揮武學的特點在德育中的作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強化武術訓練,使學生能量得以正常健康的發揮,以這種興趣替代學生的不當行為?!拔涞隆钡难?,使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習慣和行為準則。
清泉教育的理念創新——“三康教育”
全面貫穿黨的教育方針,模范執行教育法律、法規和政策。依法建章立制,辦學行為規范,辦學措施到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主動、探究地學習,重返開發學生的潛能。重視學生個體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在培養目標上,有目的地實施“兩個側重”,即有側重地進行升學預備教育和有側重地進行就業導向教育。建立必修課、選修課、活動實踐課三大課程板塊。形成以文為主,武為文用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特色。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三康教育”理念,并將其貫徹到教育教學之中。
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學習”這四個學會是清泉武校的辦學目標,也是我們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建立濃厚的激勵學生自治的學習生活氛圍。同時,重視習慣養成教育,是清泉武校德育工作的常規教育。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循循善誘,即使有點滴的成績也給予肯定,讓其閃光。日積月累,形成良好的習慣。從學會做人入手,尊重學生人格,把啟迪學生思考、發現和認知作為德育探索實踐的途徑。對學生以愛為基本準則,以愛感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德育工作持之以恒,不斷鉆研,不斷攀登。
“三康”教育是清泉武校的特色教育,“三康”即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行為健康,對學生進行這三個方面的教育,簡稱為“三康”教育。三康教育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一個整體,其中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前提和基礎,行為健康是三康教育的目標歸位,是對三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成效標志的一種體現。
身體健康是健康教育的前提,清泉武校利用“武術”這一強身健體的特色教學形式。實施“文武結合,動靜相濟”的教學創新,賦以新的內涵。即使學生的體質體能得到了增強,又是心智得到了放松及和諧。教師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通過關注學生身體的發育變化,定期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測試,矯正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不良習慣,通過健康知識教育,幫助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
心理健康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當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清泉武校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自知、自尊、自制教育,培養學生抗挫能力。并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如開展寫“三封信”活動,即向父母、啟蒙老師和曾經幫助過的人各寫一封信,感謝他們的給予,學會“感恩”。使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服務緊密配合。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及專題講座;開設心理咨詢室,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指導。
行為健康是健康教育的落腳點。學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行為是否健康的外在表現形式。在清泉武校,學生的文明禮貌深受社會各界的贊譽,校園里聽不到粗話,看不見粗魯舉動,同學、師生間和睦相處,做到寢室星級化、就餐文明化、晨練軍事化、秩序優質化。無論晴雨晨曦,寢室內外始終保持著清潔不雜。餐廳井然有序,學習、訓練整齊劃一,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助人為樂、互敬互愛的“清武”風弘揚校內外。
周青泉先生傾其所有創辦湖州清泉武術學校,旨在培養文韜武略的復合型人才,弘揚中華武術精髓。以文武結合、動靜相濟的教學方法和“三康”教育理念,讓每一個孩子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更注重人格的養成、人文精神的傳承。